歌手林一峰在信報有一個專欄,每天發文寫一些和他日常生活有關的東西。他的文字不算特別秀麗或是很有才氣,沒有精湛獨到的意見,但一切勝在親切自然。我是差不多每天也會看看他的框框。某天他的專欄標題是:好聽好好聽好舒服(信報,11月5日)。自己一看已經大約猜到林在文章中想說甚麼,然後便發出了會心微笑。再讀下去也證實我的猜想是對的。你讀到這裡又是否估到該文的內容?
該文林說的是關於中文世界的樂評。他指出現在大部份讀到的樂評,都是以感覺派為主。寫手用上了很大篇幅介紹了唱片背景資料後,就用雕花般樣的文字抒發感情寫下了評論,甚麼感覺舒服/ 輕鬆/ 清新/ 平板/ 好聽/ 不好聽等等,卻對所談的音樂沒有詳細的理解,有些甚至基本資料和音樂種類都弄錯,變成一篇又一篇的鱔稿。 題目"好聽好好聽可舒服"是一針見血的道出問題來。
我是非常同意林一峰這文所說的。現今的香港,雖然各方面都比以前進步很多,我們的政府更加自稱這城是所謂的國際城市,卻連一本音樂雜誌也容不下。報檔最好賣的竟然是林林總總的八卦雜誌,我認為實在可惜,甚至有些感覺羞恥。以前在我讀書的年代(sorry,又來懷舊),是還容納得下一些音樂雜誌的存在。當然,現今好的音樂評論人還是有的,但樂評在媒體中的角色只是用來裝飾,一般來說並不重要。
自己在blog中常常會介紹一些唱片,但我是由第一天開始已經表明自己不是在寫樂評。我只會介紹一些自己用正當途徑取得而又喜歡的音樂給讀者。我認為作為樂評人,基本條件是對音樂有一定的認識,而我在這方面是欠缺,又或是未達合格的標準。我絕對明白聽了多年音樂並不代表就擁有那方面的知識,可以成為權威。當我看到一些人為唱片評分,我除了深感佩服之外,還想去了解對方的評分的準則到底是怎樣。
說到這裡,我想我要對看完這文的你說聲對不起。若你以為這是一篇教人去寫樂評的文章,恐怕是要失望了。
以我看不是香港容不下一本音樂雜誌, 而是讀者的支持力不足, 未能使這類有價值的專科雜誌維持長久運作.
ReplyDelete你在blog上分享音樂很好啊!
是否專業是其次, 有專業知識但不會分享, 這不見得有什麼好; 但願意分享的, 而又使人有得益或啟發思考, 這才是值得欣賞. :)
我被你讚得面都有點紅。
ReplyDelete所謂樂評、影評等等,大多出於主觀。
ReplyDelete亦能看出評者在該方面的知識有多少。
以感覺為出法點的我覺得像『感想』多於『評論』…
最近有本音樂雜誌出左,好似幾正
ReplyDelete有朋友係音樂雜誌度做,本身音樂系出身,佢都好少寫樂評,佢話香港d音樂唔太值得寫. btw佢最近推薦丁太首斗零踭
其實香港冇乜地方可以有人好通俗地教大家如何去欣賞音樂,正如你說,好多樂評人都只是說:好聽、正等廢話,試問又有多少人會學懂得分好壞呢?
ReplyDelete子貓- 其實D歌好唔好聽,或是一部戲好唔好題,我想就是去問10個專家都會可能得不出一樣的答案。
ReplyDeleteLu - 本雜誌叫乜名?
Ebenezer- 可能人們不重視這些,所以寫的人也就沒太上心了。